
“中医九大体质口袋本”,整张图把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特禀和平和九类体质塞进一屏里,用大白话写了各自常见表现和日常调护抓手。不是堆概念,更不是玄乎其玄的“算命”,而是教你顺藤摸瓜:从自己平时最明显的小信号出发,先给体质定个大方向。很多朋友刚学中医最容易卡在第一步:看书一厚摞,回到自己身上还是“傻傻分不清”。这张图就像随身对照表,先看你怕冷怕热、口干口渴、爱出汗还是不出汗、容易困乏还是烦躁、舌头和脸色的变化,再看情绪和饮食喜好——这些都是身体在“打手势”。比如老是手脚冰凉、爱喝热汤、遇风就头疼的,多半离“阳虚”不远;口干咽燥、心烦易怒、晚上越发清醒的,别着急吃补,先想想是不是“阴虚火旺”;总觉提不起劲、说两句就气短,往往跟“气虚”纠缠。若是体形偏胖、困倦黏沉、舌苔厚腻,总往油腻甜食上凑,那股“痰湿气”就该清一清;长痘口苦、大便黏滞、汗味重、动不动就上火的,十有八九沾着“湿热”;闷闷不乐、胸口发堵、叹气多、容易焦虑,往往与“气郁”相挨;手脚易麻、脸色暗、痛有定处、女子经色黯有块,常和“血瘀”牵连;对花粉海鲜一类敏感、皮肤反复起疹的,是“特禀”体质要多加防护;若肤色红润、睡眠香、脾胃和顺、四季不怎么生病,那就是大家羡慕的“平和”。这张图的用法很朴素:先对号入座,不要求一条条全中,抓住最响的三五条,再按图上写的“少碰什么、多做什么”去试。中医讲体质并不是给你贴死标签,体质是会变的,就像炉火,添柴减柴都在你手上。越是刚入门、越是平日忙、没时间翻厚书的朋友,越能从这张图里捞到要点:知道自己先该从哪补哪泄、哪用温哪用清,知道情绪、作息、饮食该朝哪边拧。家里长辈看,也能一眼明白,不费劲。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