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气”是万病之源,它如同身体里的“隐形垃圾”,一旦堆积过多,便会引发各种不适。
但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否湿气重,其实通过观察身体的6个部位,就能轻松判断。
若发现中招,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调理,帮身体“甩走”湿气。
对照自查:6个信号暴露体内湿气
脸油头油多:湿气重的人皮脂腺分泌旺盛,晨起后常满脸油光,用手一摸黏腻不适;头发也容易出油,即便前一天刚洗,第二天就变得油腻扁塌。这是因为湿气阻碍脾胃运化,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反向上泛至头面,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多。
口干口苦有异味:早上起床后,若总觉得嘴里又干又苦,还伴有明显口臭,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滋生湿热所致。湿热蕴结于肝胆或脾胃,胆汁、胃气上逆,就会引发口干口苦;同时,湿气为有害菌提供了滋生环境,口腔细菌繁殖加快,进而产生异味。
四肢冰凉冒虚汗:明明身体不冷,手脚却常年冰凉,即便裹得再厚也捂不热,偶尔还会莫名冒虚汗,这是“寒湿”的典型表现。湿气重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阳气无法顺畅输送到四肢末端,手脚失于温煦;而气虚与湿气交织,又会使毛孔开合失常,出现虚汗。
反复瘦不下来:有些人明明吃得不多,运动也没少做,体重却始终降不下来,甚至莫名发胖,这可能是脾虚湿气重导致的。中医认为“脾虚生湿”,脾胃功能减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和食物营养,多余的水湿在体内堆积,形成“虚胖”;同时,代谢速度减慢,热量消耗减少,体重自然难以控制。
嗓子痰多咳不净:总感觉嗓子里有痰,想咳却咳不出来,咽下去又觉得不舒服,这是湿气困阻肺脾的表现。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脾胃虚弱则水湿运化失常,湿气上犯至肺部,凝结成痰;肺部功能受影响,无法顺利排出痰液,便会出现“痰多卡喉”的不适。
大便黏腻粘马桶:排便后若发现大便不成形,像溏泥一样,还粘在马桶壁上,冲好几次都冲不干净,说明体内湿气较重。湿气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水湿混入粪便,使大便含水量过高、黏性增加;同时,脾胃运化失常也会影响食物消化,进一步加重大便黏腻的情况。
5种祛湿中成药,对症选择更有效
藿香正气水(或胶囊):主要功效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情况,比如夏季淋雨后、吃太多生冷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痛昏重等症状。其核心成分藿香能芳香化湿、发表解暑,配合紫苏、白芷散寒,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可快速缓解寒湿引起的不适。注意: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开车、服药期间不宜饮用;对酒精过敏者可选择胶囊或口服液剂型。
参苓白术散:侧重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适合“脾虚湿盛”的人群,常见症状为大便溏稀、食欲不振、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等。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山药、莲子补脾胃、益肺气,薏苡仁、白扁豆渗湿止泻,既能健脾增强运化能力,又能直接排出体内多余湿气,从根源改善脾虚湿重问题。
二妙丸: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专门针对“湿热下注”,比如出现小便黄赤、尿频尿急、女性白带黄稠异味、男性阴囊潮湿,或下肢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其成分仅黄柏和苍术两味药,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苍术燥湿健脾,二者搭配能有效清除体内湿热,尤其适合湿热偏重、无明显脾虚的人群。
五苓散:擅长利水渗湿、温阳化气,适用于“水湿内停”伴有阳气不足的情况,常见症状为小便不利(尿量少、排尿不畅)、水肿(眼睑、下肢浮肿)、口渴但不想喝水、腹胀等。方中茯苓、泽泻、猪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能通过温通阳气,促进水湿排出,改善水湿停滞引起的不适。
香砂六君丸:具有益气健脾、和胃化湿的功效,适合“脾虚气滞、湿阻脾胃”的人群,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腹胀便溏、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等。它在“六君子丸”(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加入了木香和砂仁,木香理气止痛,砂仁化湿开胃,既能健脾祛湿,又能梳理脾胃气机,缓解湿气导致的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