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金涨幅创低,老张的算盘珠子崩出真相
今年7月,上海养老金调整方案亮相,数据一丢出来,场面基本炸了锅定额只加61元,挂钩比例砍一半,高龄补贴最多也就35元。这两三算下来,平均涨幅顿时刷新了历史新低——2%,正好卡进“心疼退休族排行榜”前三名。老龄化的铁锤真是一下一下敲在了上海人民的钱包上。38.6%的老龄化率,背后是一座城市在负重前行的悲壮,也是每个老百姓咬牙计算生活账本的实锤现实。问题摆这儿了兜里紧巴巴,到底是政策太小气,还是有难言的苦衷?今天我们就扒一扒,养老金的“魔法涨幅”,到底有几分人情几分无奈。
先别急着骂街,涨得慢是不争的铁事实。你要说我不服,还真有一堆理由。老张今年四千块养老金,工龄踢踢踏踏30年,手里一捏公式,欢天喜地一盘算盘61元定额,21元工龄(0.7元30年),再外加20元养老金挂钩(40000.5%),合计102元。结果涨幅还没南京路上一碗馄饨贵。旁边老李,2500元养老金,涨幅转眼成了2.4%,真是伤了老张的心。这边市政府一脸无辜,隔壁浙江、广东瞧着笑呵呵,人家1.3%涨幅,上海还能扛得住吗?
最气人的地方在于,工龄、养老金高的老一辈,算到反而是涨得最慢的。谁说熬资历就能多涨俸?如今高收入群体只得“剃头挑子一头热”,调整政策直接对准收入低、岁数大的老爷老太——这政策叫一刀切吗?不好意思,打脸了。
但话锋一转,我们得问为什么剑走偏锋,把大头让给最弱势的群体?这是政策“拔根葱当大树”,还是“真金白银救命钱”?没答案前,别着急下。
大家都知道,上海的养老金锅里其实水早就不多了。去年结余率98.3%,擦着红线过日子,今年的支出预计还得涨7.2%,可收入刚露头5.1%,这买卖搁谁都头大。网友一脸懵“钱呢?”——别问,问就是“说多了都是泪”。
社会也很分裂。高薪退休的老师傅们骂骂咧咧“涨这点,连小菜都不够添!”楼下85岁的陈奶奶却揣着那35块高龄补贴,清清楚楚能买点药,“有也比没有强”。大妈们隔着小区门聊八卦“现在是人活得久才是理儿——五六十岁靠边站,八九十岁才有人疼。”
互联网也炸开了锅。有人说,“上海政策厚道了,最有用的那口汤让给了腿脚不便的最老一辈,还有比这更人性的分法吗?”也有人酸溜溜“咱们社保场内资金快捞不出水花了,让老实人兜着底儿,真够呛。”
细究下来,这一波调整,就是要让低收入、高龄老人不掉队。全员平均涨幅是0.9%,但只有最底层和高龄者能感到明显变化。你别看大数据多宏伟,放到老百姓碗里,还得两天一顿小肉,大半年泡馍头。可这背后,折射出的又是上海银发经济的危机和转型——老龄化率38.6%,每仨户籍人口里就有一个就要掏养老金,扛谁都不容易。
乍一这轮养老金调整像是给全体退休族“降了一轮温”——情绪低到谷底,该埋怨的埋怨,该叹气的叹气。有人说,去年多好啊,挂钩比例还能上到1%,这下腰斩成0.5%,明年会不会跌到零?光看数字,这点涨幅顶多能多买两根葱,物价涨得可比养老金快得不是一星半点。谁见过补贴能追得上通胀?去年一斤猪肉19块,今年23块,补贴没跟上,连排骨汤都快炖稀了。
老李愤愤地说“我工龄三十多年,结果涨得还不如下岗工人!”这下社交圈直接炸了锅,人人吐槽自己的“养老金发家史”。再看政策回应,一本正经“调整要兼顾公平与可持续。”意思很明白,就是“别光考虑你自己,这锅大家都要端。”
另有反对声“高龄、低工资的老人固然要照顾,但也不能忘了那些贡献大的老同志。这种补齐短板的做法,让中坚队伍反而心寒。”这话不是没道理——想当年工龄长、交金多的人都在支持着社保池子,如今反倒成了“涨幅倒数”。
但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物价飞涨,生活成本年年涨,这些补贴的“脚步”却没跟上,不少老太太心里都有点凉再这样下去,是不是明年真就得靠捡瓶子补家用了?
大家以为调整就只能“委曲求全”?别急着下。上海这次的小心思,远比表面复杂。这波养老金涨幅精准照顾了最艰难的老人高龄和低收入者是整个社保系统的“底线人群”。你别看定额只加61块,人均涨幅其实只0.9%,但对2500元以下的退休老人来说,这块“救命钱”把涨幅直接抬到2.4%!这不就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嘛。
82岁的王阿婆,工龄不长,原本每月只够维持基本温饱,这下再添35元高龄补贴,直接能补上吃药缺口。别看是小钱,对这些老人来说,是“天大的恩典”。以前社会普遍按工龄、贡献算钱,其实到头来,高收入者年年拖大头,市面供应紧张时,精准扶贫才是真情流露。
其实看看浙江、广东,老龄化率才28%,涨幅能顶到1.3%;上海三分之一是退休白发,社保金池一天天掏空,政策不一刀切,已经是最大善意。说句东北话,这叫“大锅饭都要见底了,还要留一口给最饿的人。”
这种挂钩模式实际上是在“变相纠偏”——过去工龄、养老金挂钩系数高,拉大了群体差距,这次砍半,实为缩小差别,扶低抗高。“你有你的小算盘,我有我的大盘算”,此举虽让享受惯了的人有点心塞,但保最弱才是底线。
问题是,表面看着皆大欢喜,暗地里危机未解。养老金大盘子依然捉襟见肘,今年收不抵支,下半年还得加快抽紧裤腰带。支出还在涨,经济还没喘过气,饭碗还得小心端着。更扎心的是,这种“挤牙膏式调整”很难让城市里的所有老人都满意。
针对挂钩大砍的争议,有的称“削强补弱虽好,时间久了,原本贡献多的人心理失衡,会不会影响后续参保积极性?”政策层面提“均衡发展”,可平抑不了每个家庭的自感落差。
这还不算,放眼全国,有的省份早已进入“只会甩锅甩责任”的冷处理阶段,甚至不顾民生只会喊口号,上海起码还敢面对,敢补漏,不至于让最弱群体掉队。但“补位”的做法也不是长久之计,未来一旦银发浪潮更猛,养老金缺口扩大,政策会不会再收紧,百姓怎么办?高龄依旧在增,低收入群体还有多少未被覆盖?老龄社会的漫长考验谁能熬到头?
楼下陈奶奶说得好“去年大伙还能乐呵两句,今年这钱到账,心里半冷半暖。再这样捏下去,过几年,我们是不是得组团去捡二手瓶子过日子?”
说了这么多,有人可能要拍手叫好“你新政最照顾的就是最弱势群体,这就是上海温度!”这里我只能假装点头,实则偷着乐。高工龄、高养老金的不服,低收入、高龄的老泪满面——真是“雨露均沾”,大家心里谁都不痛快。政策正气又厚道,摊子上的馄饨都快吃不起,实心话一句,大家“配合好政策活着”都成了新技能。上海这回调整,看着温柔,实际是一盘没有赢家的麻将。
我们是不是该谢谢政府“雪中送炭”,但又不该质疑为什么这锅饭越来越小?也许明年经济真能回血,再也不用老人家组团去捡瓶子了吧。要不,上海市政府考虑考虑,馄饨店能不能也搞个退休老人折扣价?
说起来,养老金今年这点“牛毛细雨”的涨幅,是不是说明了一个大问题是社会都要勒紧裤腰带,还是老人活得太长成了“拖累”?调整方案到底是“精准扶贫”还是“补锅贴缝”?你觉得,本该多拿的高工龄族真的就“不该心里不平”,赚到救命钱的低收入群体又“该不该偷着乐”?老百姓的钱袋子,是要继续这样捂着过冬,还是奋力一搏赌经济回春?说说你的看法,到底哪个群体被伤着心了?
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