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一个叫朱瑞臣的中国农民,带着一家老小五口人,坐着船登上了黑瞎子岛。那时候的岛,荒草丛生,但土地肥沃,江水环绕,是个能安家立命的好地方。
他在岛上养了两匹马,开垦了几块地,盼着能过上安稳的农耕日子。和他一样怀揣着田园梦的,还有另外29户人家。
谁也没想到,这份平静只维持了几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边境冲突,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年9月29日,中东路事件爆发,苏联军队迅速占领了黑瞎子岛。虽然几个月后,张学良派代表签了《伯力协定》,说好恢复原状,可苏军就是赖着不走。
岛上的中国居民生活被一步步切断,到了1954年,连中国渔民想去打个鱼、看看故土都不被允许。那片335平方公里的江心绿洲,就这样在地图上“消失”了整整几十年。
收复失地的路,走得又慢又难。第一次正式谈判,是1964年2月23日,中苏坐下来谈边界问题,黑瞎子岛是重点之一。
可还没谈出结果,1969年珍宝岛枪声一响,两国关系彻底冻结,谈判也戛然而止。
更让人揪心的是,苏联开始往岛上移民,搞建设,摆明了要“既成事实”。眼看形势越来越不利,中国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转机出现在80年代末。1986年7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远东发表讲话,主动向中国释放善意,被称作“破冰之旅”。
这番话像一阵春风,吹散了多年的寒冰。第二年,中苏重启边界谈判,第三次谈得有模有样,但真正突破,还得等到1991年。
那一年,中俄签了《国界东段协定》,定下了一个关键原则,以界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这个原则听起来专业,其实简单说就是“谁靠哪边,地就归谁”。
这为解决黑瞎子岛这种“一岛两国”的难题铺了路。到1998年,98%的边界都划清了,就剩下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这两块“硬骨头”。
真正让问题落地的,是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这份条约不光是外交文件,更是一种政治承诺,给后续谈判注入了强心针。
经过三年拉锯,2004年10月14日,普京访华时,双方终于签了《补充协定》:塔拉巴罗夫岛整个儿归中国;
而大乌苏里斯基岛,也就是黑瞎子岛,一分为二——靠近中国这边约174平方公里归咱们,靠近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那边归他们。
这事儿不是签完就完。2005年,中俄两国议会先后批准协定,法律程序走完。终于在2008年10月14日,双方在岛上举行界桩揭幕仪式。
那天,五星红旗在黑瞎子岛西边的171平方公里土地上重新升起。79年的等待,画上了一个句号。
收回土地后,建设立马跟上。咱们修了800米长的乌苏大桥,被称作“中国东方第一桥”,把岛和大陆牢牢连在一起。
102国道的终点也延伸到了岛上,交通彻底打通。还建了湿地公园,2256米的木栈道蜿蜒穿过芦苇荡,既保护生态,又方便游客亲近自然。
曾经的军事禁区,如今成了开放窗口。黑瞎子岛的口岸越来越高效,边贸越来越方便。到2024年,岛上已经冒出好几个产业园,搞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
本地农民也不再只靠种地,转而发展高品质稻米、有机蔬菜和生态养殖,农业年产值干到了3个亿,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岛上还留着一座1976年建的俄罗斯旧兵营,现在成了历史见证。不远处,一座81米高的东极宝塔拔地而起,汉唐风格,气势恢宏。
它立在中国最东端,每天第一个迎接朝阳。一旧一新,一俄一中,构成了“一岛两国”的独特风景。
回头看,黑瞎子岛的故事,不只是领土的回归,更是一段从对抗走向合作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主权寸土必争,而发展,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