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迷,快来听我说!今天要推荐给你们一本小说,简直是书海中的璀璨明珠!每一页都让人欲罢不能,角色鲜活得仿佛在你身边。你要是错过了这本书,绝对会后悔,快来加入这场文字的盛宴吧,咱们一起讨论这本宝藏小说的精彩之处!
《谋略的故事》 作者:振北
第一辑 政治谋略
晏婴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养了三个大力士,因为他们不懂得君臣大义和朝廷礼仪,以至让众大臣及景公对他们产生了反感,所以齐景公想除掉他们,但是他们力大无比,而且武艺高强,有万夫不挡之勇,没有人能够近他们的身,所以一直也没有好办法。
晏子给齐景公出了个计策,赐给三个大力士两个鲜桃,让他们比功劳。谁的功劳大,谁吃,晏子的意思就是想让他们自相残杀。
于是,景公把他们三个叫上来,然后叫奴役用盘子端出两个鲜桃给他们,并对他们说:“三位爱卿,你们都是寡人深爱的大力士,寡人想奖赏你们,可是今日奴役们在后花园里摘桃子,只有两颗,寡人想把它们奖赏给你们三个其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你们开始比自己的功劳吧!”
大力士公孙接说:“当年主公在狩猎时遇到两只猛虎,我一一将它们擒杀,才救得主公一命,像我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说着抓起一个鲜桃,站起身来就要吃。
大力士田开疆说:“当年主公被敌军围困,我一人手持兵器两次打退敌军,才救出主公。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说完,他也抓起一个鲜桃站起身来就要吃。
两个鲜桃都被人抓走了,另外一个大力士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君王渡过黄河,一只鼋鱼咬住左骖马,把它拖进砥柱山下的漩涡里,我就潜入河水下面,逆流追出百步远,又顺流追赶了几里远,擒获鼋鱼而杀死它。左手抓住左骖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鱼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的船夫都说:‘黄河水神出来了!’他们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举起的鼋鱼头。像我这样中流砥柱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何不把鲜桃放回到原处!”古冶子说着抽出剑来,拉开决斗的架势。
大力士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武不如你,功劳赶不上你。我们毫不谦让地抓起鲜桃,是贪婪的表现。既然都这样了,如果我们还不死,是太不知羞耻了!”
于是公孙接、田开疆就把两个鲜桃放回原处,然后拔剑自刎了。
看到这种惨烈的场面,最后一位大力士古冶子说:“你们两位都死了,唯独我还活着,这是不仁爱;用语言羞辱人家而夸耀自己,这是不道义;悔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这是没有勇气。你们两位都送回鲜桃,为保持气节而自杀了,难道我会单独享受两个鲜桃吗?”
于是,古治子也自杀了。
三人把勇敢和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结果为了二枚鲜桃都自杀了,这是晏婴用的计策,为齐国除了隐患,这件事办得干净利落,没费吹灰之力,晏婴真是机敏过人啊。
大谋略:要想战胜自己的对手,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看准对方的弱点和矛盾,再采取行动,这才是有的放矢。
齐臣宴上挫晋使
春秋时,晋国实力雄厚,晋平公意图雄霸中原,打算从弱小的齐国下手,于是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假借访问之机摸摸虚实。齐景公不敢怠慢,便大摆酒宴,热情款待这位上国使者。
宴会过程中,齐景公满面堆笑,频频向范昭劝酒。范昭见自己受到如此的厚待,露出得意的神色。范昭对齐景公说:“请把君王的酒杯借我用一用。”齐景公马上吩咐左右侍从:“把我的酒杯斟满,为上国使者敬酒。”范昭端起齐景公的酒杯一饮而尽,得意洋洋地扫视着齐国群臣。
齐国的上大夫晏子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心中暗想,你身为臣子竟然用我国君的酒杯,这是小视我齐国,对君王不敬啊!想到这里,晏子便对待从说:“撤掉这个酒杯,再给君王换一个干净的!”范昭一看,竟是个身高不足五尺,衣着朴实的上大夫。虽然晏婴其貌不扬,但气宇轩昂,一看就不是等闲之辈。
这时,范昭眼珠一转,便假装喝醉了酒,起身跳起舞来。舞了几下,他对乐师说:“请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大家欢乐一番。”原来这“成周之乐”是指专门供周天子用的音乐。乐师一脸严肃地说:“实在是抱歉,下臣没有这个本事。”范昭看到齐国的臣子们都这么不好惹,便以酒喝多了身体不适为由,急忙离席回驿馆去了。
齐景公见上国使者难堪的离席而去,心有不安,他面带怒色地对晏子说:“晋国是个大国,他们派使者和我国交往,我们好好招待还怕失礼,可你却触怒了他。如果因此引起两国的冲突,敌强我弱,我们这岂不是自讨苦吃吗?”
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国君不必担忧。范昭并不是不懂礼节的人,他今天当面羞辱我国,其实是想试探一下我们的态度,因此臣给他点颜色看看。”
齐景公又问乐师:“那你不给客人演奏成周的乐曲是什么原因呢?”
乐师回答说:“成周的音乐,是天子用的青乐,一定要国君舞蹈时才能演奏,范昭只是个一个臣子,却想在您的面前用天子的音乐,我当然不能给他演奏了。”
晏子和乐师的一番解释,使齐景公转怒为喜,心悦诚服。
范昭回到晋国以后,向晋平公如实汇报了他所观察到的齐国情况:“臣认为现在攻打齐国是不恰当的。在齐景公的宴席上我侮辱了他们的国君,晏子马上就识破了我的用心;我冒犯了他们的礼制,又遭到乐师的顶撞。看得出齐国现在朝政清明,法度不乱,群臣勇而有谋,我们万不可轻举行动。”
晋平公听罢,只好放弃了征伐齐国的打算。
大谋略:只有我们尊重自己,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你连自己都看不起,更别想让别人尊重你了。
晏子机智斗楚王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晏子虽然身材矮小长相丑陋,却是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人机智。
有一次,晏子作齐国的代表,前去楚国京城谈判。
当楚王得知晏子要来到楚国的京城时,挖空心思,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想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侮辱他,于是令人在京城城门旁边挖了一口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
晏子一行人到了,楚国管礼宾的小官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领他从小们进去。晏子不进,看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十分惊讶地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国管礼宾的小官被说得面红耳赤,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宫,楚王腆着肚皮,高高地站在台阶上,傲慢地瞟了晏子一眼,问道,“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
“臣不知大王这‘无人’是什么意思?”
楚王说:“寡人想知道你国中有多少人?”
晏子从容地回答:“齐国都城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房屋一片连着一片,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踩着脚跟,张开衣襟就像乌云遮天,挥把汗水有如暴雨滂沱,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拉长了脸吭了一声,又问:“既然这样,你们齐国怎么单单派你出使呢?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吗?”
晏子笑嘻嘻地答道:“怎么派不出呢?可是我们齐国委派大使是有规矩的,有才干的贤人派去见有才干的国王,无能之辈才派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子是齐国最无能的一个使臣,所以就被派来见您了。”
大谋略:遇到那些傲慢无礼的人,不要姑息迁就,应该运用智慧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还以颜色。
桓公失地得诚信
齐桓公即位后,亲率大军伐鲁。以报鲁庄公扶持公子纠争位之仇,鲁军节节败退,齐国大军长驱直入到距离鲁国都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鲁庄公派使者向齐桓公说,鲁国愿意以齐军现在驻扎的地方封土为界,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臣服齐国。齐桓公非常高兴,答应了鲁庄公的求和,并要求他在三天后与自己会盟。
会盟前一天,曹刿对鲁庄公说:“国君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呢?”鲁庄公不解其意,问道:“先生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然会扩大,您自身也一定会安乐,假使您不听微臣之言,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曹刿说。
现在鲁庄公是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他听完此言,只好爽快地说:“那好吧,我愿意生而又生!”
于是曹刿如此这般地把他的计策告诉了鲁庄公,庄公听了笑逐颜开,连声说:“好,好,好!”
第二天,鲁庄公和曹刿都暗藏宝剑来到会盟的地方,这时齐桓公已经以胜利者的姿态等他们很长时间了。
鲁庄公达到会盟地点之后乘齐桓公不备,拔出剑来抓住了他,大声地对他说:“鲁国的封地本来就不多,现在被你们霸占的只剩下五十里了,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这和跟你拼命一样都是死,就让我死在你面前吧!不过,在我死之前,我要让你……”
齐桓公没想到事情突然会变成这样,一下子也没了主张,只盼着管仲能够想办法救他。
管仲和鲍叔牙见情况不妙,想要冲上土坛救主。曹刿拔出剑来站在台阶上说:“不许上来,不然我就先把齐桓公给杀了。”
鲁庄公再次大声地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话,我就和你拼个鱼死网破,你我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管仲一听此话,马上在土坛下大声地对齐桓公说:“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领土都重要,国君您还是答应了吧!”
在鲁庄公的威逼下,齐桓公只好答应了。齐鲁两国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并为此签订了盟约。
齐桓公回国后,觉得十分窝囊,他又气又恼地想撕毁盟约。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群臣时,管仲马上反对说:“这不行。在盟会开始的时候,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与您签订盟约。可是您却没有看出这一点,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的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而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一不聪明,二不勇敢,三不诚信,缺乏了这三条又何谈建功立业呢?我们还是给它土地吧,这样虽然失去了土地,也总还能得到诚信的好名声。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
听完管仲的话,齐桓公很是惭愧,他说道:“那好吧,就请仲父去处理吧!”于是管仲把土地还给了鲁国。但是从此以后,齐桓公在天下诸侯中已经树立了诚信的好形象。
大谋略: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能够彰显一个人良好的品质,他可以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了通达,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诚信。
禹多赏罚反世乱
尧执政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因功勋卓著而被立为诸侯。尧年老后把天子之位传给了舜,舜后来也将帝位传给了禹。禹即位后不久,伯成子高就告老还乡,辞去了诸侯之位,回到老家种田。禹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往伯成子高的家里看望他。禹到达他家的时候,伯成子高正在田里耕种。
禹快步地走到田里,问道:“你能辅佐尧、舜二帝治理天下。而现在帝位传到我这里了,您却辞去了诸侯之位。这是什么原因呢?”
伯成子高笑了笑,说:“尧和舜二帝在当政的时候,没有奖赏而人们却极力向善,没有惩罚而人们却不敢为非作歹。现在您当政,却频繁使用奖赏和惩罚,但人们都在争利还是不顺服,道德日渐衰微了,谋求私利的事也多了,我想后世的混乱也肯快就将到来了。”
伯成子高说罢,面带和悦之色继续播种,不再回头看禹。禹也无可奈何,只好走了。
大谋略:天下的杰出人士所考虑的是天下的长远利益,而自己必定是要身体力行:即使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但只要是对后世不利,也绝不会去做。
网开三面拢人心
成汤在做部落酋长的时期,一日奉召觐见夏桀。他乘车路过杞邑,看见好多农人在田野里猎取鸟兽,一面下网一面祷祝着说:“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地下钻出的,从四面八方跑出来的鸟兽啊,请都入我们的网吧!”
成汤看见此种情形,慨叹着说:“上有残民以逞的君主,下有残酷不仁的百姓,无怪国事日非、生灵涂炭。如果人人都这样残忍,再这样斩尽杀绝,非但人类难以存在,鸟兽亦将绝种了。”
于是,成汤将农人所下的网罗扯去三面,仅留一面,并且祷祝着说:“蜘蛛作网以杀昆虫,本来就已觉得残忍,而人类仿效更觉不仁。今天我成汤网开三面,恳请世界上的鸟兽们,愿意向左的向左,愿意向右的向右,愿意向上的高飞,愿意向下的快跑;仅留这一面,捕杀那些糊涂不怕死的。”他一边说一边不住虔诚地磕头祈祷。
汉南地区的国家听到这个消息,深感成汤的仁德。于是,四十多个国家都归顺了成汤。人用四面之网捕捉野兽而未必能得,成汤仅一面之网,却能使四十余国归顺,可谓极具智能。
大谋略:成汤仁慈,泽子禽兽,所以四方归之;内心格局深广、为人宽厚者,最适合担当领导的重任。
文王贤德葬尸骨
周文王派人去修整池塘,人们挖出了一具尸骨,官吏将此事报告了周文王,请求将其弃之荒野。
周文王摇摇头说:“不能丢弃,要重新安葬它。”
“这可是一具没有主人的尸骨啊!”官吏说。
“我难道不是它的主人吗?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而拥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周文王一脸严肃地说。
“这个……”官吏顿时哑口无言了。
于是周文王下令用衣棺将这具尸骨改葬在别的地方。
天下人听到这件事后都说:“文王真是贤明的君王啊!就连死人的尸骨都受到了他的恩泽,更何况是活着的人呢?”
大谋略:贪婪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了危险之中,而周文王得到了一具朽骨就能借它表白自己的仁德,这就是博爱。
魏文侯礼贤下士
魏文侯当政时期,礼贤下士,深得民心。当时,贤人段干木也居住在魏国,魏文侯久仰其大名,但一直没有机会谋面。
有一天,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经过,他双手扶在车前横木上以表示对段干木的敬意。
魏文侯的车夫对他的举动颇为不解,问:“国君您为什么要扶轼致敬呢?”
魏文侯说:“我是向段干木致敬啊?而且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与他的德行上的名声交换,我相信他也绝对不会同意的,我又怎么敢对他傲慢无礼呢?我只是在地位上显赫,而段干木是在德行上显赫;我只是在财物上富有,而段干木是在道义上富有啊!”
车夫说:“既然如此,那您为什么不请他出来做相国呢?”
“嗯,你说得很对!”于是魏文侯便去请段干木出来做相国,但段干木婉言谢绝了。文侯也没勉强,便赐给他丰厚的俸禄,并且经常去他家里探望。
魏国的人听说魏文侯礼遇段干木,非常高兴,写诗歌颂道:“我们的国君喜欢廉政,把段干木来敬重;我们的国君喜欢忠诚,把段干木来推崇。”
不久以后,秦王想出兵伐魏,司马唐劝谏道:“段干木是有名的贤人,而现在魏文侯礼敬他,天下无人不晓,现在对魏用兵会遭到他人的唾骂啊!”
秦王想了想,认为司马唐的话有理,取消了伐魏的行动。
大谋略:如果做君主的人能够彰显自己的德行,天下的士人就都会归附他。要想国家安定,一定要得到贤士才行。
入乡随俗行王道
太公封到齐国,五个月过后,他来到周公那里,向他汇报治理的成果。周公问他:“你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这样大的成效呢?”
太公说:“我顺从了伯禽是周公的儿子,被封为鲁公,经过三年才向周公报告治理鲁国的成效。当地的风俗,简化了齐国君臣之间的礼仪,所以成效很快。”
伯禽是周公的儿子,被封为鲁公,经过三年才向周公报告治理鲁国的成效。周公问:“你治理国家的速度为什么这么慢呢?”
伯禽说:“我到鲁国后,要着手转变当地的民俗,改革民间的礼丧,丧事三年才除服,所以成效不是很快。”
周公感叹说:“鲁国将来一定不及齐国!如果不简化一个国家的政事,百姓哪里肯亲近,为政之道能平易浅近,那么就会取得民心。”
周公问太公治理齐国的秘诀,太公答道:“我的治国秘诀就是重用功臣,尊敬贤者。”
周公叹道:“在不久的将来,篡位弑君的逆臣一定会在齐国出现。”
太公问周公如何治理鲁国。周公回答:“我的治国方略是重用亲属,尊崇贤能。”
太公说:“鲁国后世一定会衰弱的。”
大谋略: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如果刻意改变这种规律,只会让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巧献妙策获显贵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对此很发愁,于是替考烈王找到了很多能生育的女子,但仍然没有生出儿子。
赵国人李园领着自己的妹妹来到楚国,想把妹妹献给楚王,可听说楚王不能生育,心里不免有些担心,因为时间长了,妹妹会因为生不出儿子而得不到宠幸。李园就请求到春申君家当家仆,没过多久便请假回家,但他故意耽误归期。
李园回来后拜见春申君,春申君向他询问这次归家的情况,李园说:“齐王派人去聘我妹妹,我陪侍使者喝酒,所以才会回来这么晚。”
春申君问:“聘礼送来了吗?”
李园回答说:“还没有。”
“可否让我见见你的妹妹?”
“可以。”
李园马上就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随后就和春申君同房了。李园知道妹妹怀孕后,就和妹妹密谋策划怎样见到楚王。
李园的妹妹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对春申君说:“楚王十分宠幸您,看重您,把您当成他的心腹。您任楚国宰相已经二十多年,可楚王还没有继承大业的儿子,如果百年之后让他的兄弟继承王位,那么将来的继位国君,必将重用他原来的亲信,您哪里还能长久受到宠爱呢?不但如此,您当权久,地位高,免不了得罪楚王的兄弟,如果楚王的兄弟继位,您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到那时,您的相位和江东的封地也就危险了。现在我知道自己怀孕了,可别人还不知道。我受您宠幸的时间不长,如果以您尊贵身份和地位把我献给楚王,我一定会受到楚王的宠幸。要是我运气好的话,就会生出一个儿子,那么,将来的大王就是您的儿子了,这样整个楚国都可以到手。您好好想想吧。”
春申君认为这样做很好,他先派人把她安排在馆舍里,小心地伺候,然后向楚王报告。楚王召见之后就跟她同房,后来果然生了个儿子,楚王就立他为太子,并册封李园的妹妹为王后。自然,李园也得到了提拔,很快就当权了。
大谋略:机遇并不是随时都有,一旦遇见,就应该牢牢将它抓住,为自己的发展铺平道路。
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国内政局好转,于是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
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大谋略: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平时不露声色是为长远观察问题,蓄积力量,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时机。
豚尹谏庄王伐晋
楚庄王准备攻打晋国,特派大夫豚尹前去探查虚实。豚尹回来说:“大王目前还不可以发兵攻打晋国,因为晋国在上位的人都忧思国政,而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况且还有一位叫沈驹的贤明大臣在辅佐晋国的君主。依臣之见,此时攻打晋国会劳而无获。”
于是,庄王放弃了攻打。隔了一年,庄王又派豚尹前去探查晋国国情。
这一回,豚尹回来禀报说:“现在可以攻打晋国了。因为,贤明的大臣已经死了,围绕在晋国君王四周的,多是些谄媚奉承的人。晋国的国君爱好享乐而不顾礼法,老百姓生活艰难而怨声载道。此时的晋国上下离心离德,不能合作,晋国国君众叛亲离。如果我们现在发兵去攻打,晋国的老百姓一定首先造反。”
应王听从豚尹的计谋,发兵攻晋,果然像豚尹说的一样,没费多大力气就攻下了晋国。
大谋略:国富民强,关键有二:一是贤臣当权,二是百姓安居乐业。为政者不得不好好深思反省之。
庄王大度得将心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平息了一场叛乱,回到郢都,开了一个庆功会。这个宴会名为“太平宴”。君王和臣子们都很高兴,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兴致依然未减。
这时,外面刮起了大风,风声很大,好像要下雨的样子。然而大厅里却非常明亮,歌舞不断。忽地,从舞女中转出一位漂亮的美人,这美人是庄王最宠爱的许姬。
这时,庄王让她给大臣们斟酒。她走起路来像一只轻盈的燕子,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大臣们被他的美貌与翩翩姿态吸引了,疯狂的喧闹声一下子被消灭了。
突然,一阵风吹到大厅上,将所有的蜡烛都吹灭了。此时,许姬正在为一位大臣斟酒,那人趁着黑暗之际,拉住许姬的袖子,去摸她的手。许姬也没有放过他,顺势将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弄了下来,快步来到庄王前,向他叙述了这件事,要庄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谁竟敢调戏她。
调戏君王的宠姬,对君王是大大的不敬。这种行为触犯了君王的权威!被拔下帽缨的那位大臣心想:这下大祸临头了,她在大王面前这么一告状,我还不得让大王给处死?越想越害怕,甚至两条腿都开始发抖了。
其他的一些大臣听到王妃跟庄王告状,心想:那个对王妃无礼的人这次肯定满门抄斩。大家都在等着看好戏,看庄王怎么处置那位大臣,更想看的是:究竟是谁这么色胆包天,敢冒着杀头的危险去调戏王妃。
但庄王想了想,却高声喊道:“不要点亮蜡烛!寡人今天非常高兴,要与诸位喝个尽兴,今天众位爱卿一定要不醉不归,大家都把帽缨拔掉,不拔掉帽缨就是欺君。”
于是,宫中一百多位大臣都拔掉了自己的帽缨,庄王才叫点烛。这样,他和许姬始终都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谁。
宴会散后,许姬不禁埋怨起庄王来。
庄王笑笑说:“今天是我请文武百官来喝庆功酒的,大家兴致很高,酒喝得很多,在醉意中做出那种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我如果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为你出了这口恶气,却让群臣不欢而散,那大臣们就会说我心胸狭窄,这样,以后谁还会为我拼死效劳呢?”
许姬听了,心悦诚服。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时,唐狡作为前部主帅的副将,自告奋勇率百余人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他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使楚军进展顺利。庄王要厚赏唐狡。
唐狡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说:“我不敢接受大王的厚赏,只要不治我的罪,臣下已经是十分感激了!”
庄王感到不解:“为什么呢?”
唐狡磕头答道:“上次‘绝缨会’上,拉了王妃手的人就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臣下定当舍命相报啊!”
说罢,他又冲进阵中,奋死拼杀,终于大败晋军。这一战役的胜利,楚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大谋略:宽大,表面看似乎是一种让步,实则乃每一个领导者、管理者的必备素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扬其优而隐其缺。倘若求全责备,则世上无人可用。
晏子巧谏齐景公
齐景公十分喜爱竹子,在宫殿内外种了很多竹子,派官吏看守。一日,景公外出,经过竹林附近,突然发现有人在砍伐竹子。景公看到竟然有如此胆大妄为的人勃然大怒,立即命人把伐竹的人拘押起来,准备处刑。
晏子听说了,对景公说:“君王听过先君丁公的行事吗?”
公说:“没有。是怎样的呢?”
晏子答说:“当年丁公率军攻打曲沃,攻下曲沃时,下令手下士兵不得运财物出城,百姓可以自由进出。一天,城中有人抬着死人出城,丁公看到后觉得怪异,叫人开棺检验,结果发现里面全是金玉。旁边的官吏建议杀了他们。丁公却说:‘用军队攻占别人的城池,已经对城里的百姓带来了战乱的困扰。现在借着人多势众来取得别的财物,更是不仁道的。况且治理人民的领袖,应该要宽大仁惠,慈爱众人,我不能随便杀人。’于是命令官吏放了他们。”
景公听了,说:“很好!很好!”就令人放了砍伐竹子的囚犯。百姓听说了,更加拥戴他了。
大谋略:当权者只有爱护百姓,宽大仁慈,这样百姓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戴他。
孟子论一傅众咻
孟子对宋大夫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国君为善吗?其中的道理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假如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要他的儿子学齐国话,你说是请齐国人教他好呢?还是请楚国人教他好呢?”
戴不胜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要请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如果让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喧扰他,虽然天天鞭打他,要他会说齐国话,那是不可能的了。可是如果把他安顿在齐国繁华热闹的街市,住上数年,虽然天天鞭打他,要他放弃说齐国话而仍旧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孟子接着又说:“你曾说薛居州是个善士,推荐他,叫他住在君王的左右,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君王为善。假如君王身边的人,无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都是同薛居州一样,就好比楚国人置身于齐国的街市一样,那么,君王还会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反之,假如君王身边的人,都不是同薛居州一样,就好比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喧扰那人学习齐国话,那么,君王还和谁去做善事呢?这样看来,光是一个薛居州,势力孤单,会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大谋略:贤臣,常在君王身旁孤掌难鸣,就因如此,在位者更该重用贤者,不要冷落贤者,反让谄媚之人蒙骗了自己。
虞卿妙言谈联盟
魏国要求和赵国结盟,赵孝成王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召虞卿来商量。
虞卿路过平原君家,平原君对他说:“希望你去谈论结盟的事。”
虞卿到朝廷见赵王,赵王说:“魏国要求和我们结盟。”
虞卿答道:“这是魏国的失策。
赵王马上说:“别着急,我还没有答应他们呢!”
虞卿则说:“这是大王的错误。”
赵王顿时有些不解,便问:“魏国要求和我们结盟,你说这是魏国失策;但我没有答应,你又说这是我的错误。你说我应该怎么做呢?难道我们不可以和他们结盟吗?”
虞卿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听说小国和大国结盟,胜利则大国独享福泽,失败则小国遭受灾祸。现在魏国是以小国来请灾祸,而大王却以大国去推辞福泽,所以我说这是魏国的失策,也是大王的错误。我个人以为和魏国结盟对我们有利。”
赵王听了,赞许地说:“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联合魏国结成联盟。
大谋略:强弱相结盟,胜则强者受福,败则弱者受祸,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与人合作时,要洞悉利害关系,在适当时机做出对我们最有利的决定,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广开言路保通畅
周厉王当政的时候,法令苛刻,残害百姓,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但周厉王满不在乎。大臣召公对此忧心忡忡,害怕会引起国家动荡。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召公就把这种情况如实禀告了周厉王,并说:“百姓们都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为了国家的安定,希望您能够改正!”
“这个好办,我不久就会让国人不再有什么怨言。”周厉王轻松地说。
召公还以为周厉王会听取自己的谏言改过自新,谁知周厉王变本加厉,并派卫国的巫者去监视百姓的言论,只要听到谁对周厉王有丝毫的不满,抓到以后格杀勿论。结果国内再也没有敢议论周厉王的人,熟人路上碰见连话也不敢说,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
周厉王接到国中再也没有人议论自己的报告后非常高兴,马上把这种情况告诉召公,说:“你看,我这不是一下就消除了人们的怨言吗?”
召公听了焦急地说:“您这样做是大错特错呀!”
周厉王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会呢?我看爱卿是太过虑了?”
“咳!您这只是堵住了大家的嘴,并没有消除人们的怨言啊!这就像是堵塞洪水呀!一旦决口,伤人必定很多。老百姓也就好比流水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应该排除堵塞,让水流畅,治理百姓的人也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地发表意见。因此,天子处理政事的时候,让公卿直言劝谏,让平民把意见转达上来,让全国的人都监督自己的施政过失,然后再由自己斟酌决断。这样做了以后,就可以根据下边的谏言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呀!而如今您堵住了天下百姓的嘴,这恐怕会给国家埋下祸患呀!”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