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源东源上莞、漳溪两地的畲族聚居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播活动近日落下帷幕。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传学院筑梦畲乡团队以“微综艺+文化闯关”的创新形式,将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深度融合,在东源上莞、漳溪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创新形式打造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校地协同”样板,为当下民族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
活动精心设计的四大闯关环节,将畲族文化、红旅文化、茶文化与客家文化等地方民族元素巧妙植入游戏机制。尤其在漳溪古村落的“线下生存竞争”环节,参与者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用现学现用的畲语完成综艺线索搜集,服饰上的“凤凰纹”“万字纹”等畲族非遗符号成为视觉焦点;利用畲族聚居建筑地理特色设计“迷航桌游”地图,即便是破冰性质的“不要做挑战”和猜歌环节,也融入了畲族语言文化与畲族音乐韵律元素,等等,彻底颠覆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普遍陌生感!
上莞茶廊的“颠”“摇”,书写仙湖不一样茶旅文化
晨雾缭绕时,上莞仙湖鼎茶田,晨雾未散时,团队已跟着茶农学采茶。三指捏取一芽二叶,指尖轻转便摘下饱满嫩芽。客家种茶讲究‘顺天时’,采摘要趁茶叶‘鲜’。最让人着迷的是“颠茶”与“摇茶”的功夫。竹制茶筛中,晒青后的茶叶经双手轻颠,叶片在上下翻动中散发青涩气息;转入摇青机时,茶叶随机器旋转碰撞,茶香渐由青转醇。“颠摇出千层韵,一口鲜爽欲仙来”。
展开剩余69%(上莞仙湖鼎茶田的茶)
重觅东江纵队踪迹,讲好六角楼忠勇故事
在上莞六角楼拜谒中共九连地委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旧址内忠魂,泛黄文件记载的畲族群众与客家先民共同支援革命的往事,让“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愈发清晰——客家文化里的家国情怀,在红色历史中与畲族“忠勇”精神交相辉,在红色历史中格外鲜活。
(中共九连地委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旧址前合影)
让微综艺穿越漳溪,续写畲韵新声
在漳溪古村落“线下生存竞争”环节里,让学生游客身着靛蓝底色的畲族服饰,创新采用沉浸式化身入境“微综艺”模式,是这次让非遗“破圈”的关键。活动突破性地采用“微综艺”这一新兴传播形态,通过10-15分钟的精短篇幅,以纪实性镜头语言记录学生与当地群众共同参与的文化闯关活动。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游戏、文化、情感串成了让人想看、能记住、愿传播的“文化大餐”,实现了非遗传播从“静态展示”向“动态参与”的转变。
(游客身着畲族服饰合影,记录非遗体验的生动场景)
畲族非遗的生命力,正藏在日常烟火里。活动衍生的文创产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另一条纽带。畲族纹样书签、盘瓠传说主题盲盒、印着民族符号的杯垫……这些将畲族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用品的设计,既保留了文化本真性,又贴合年轻人审美。这些文创产品,团队将通过电商平台发售,其收益将反哺当地非遗保护工作。
是次广师大筑梦畲乡进行的所有活动,均得到东源县政府,东源上莞镇、漳溪乡等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东源县上莞镇产业中心主任陈赵卿表示,用微综艺活动与上莞镇“仙鼎湖茶文旅”融合,将为三江纵队红色基地红旅文化引入更多创新非遗品质提供新思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筑梦畲乡团队指导老师肖绮雯副教授表示,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深化与河源地区的多方合作,持续探索“微综艺+非遗”的创新路径,让更多民族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活力。同时,探索“高校创意+地方非遗资源+政府保障”多方整合链接与协同模式,探索地方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转化新路径,是丰富非遗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新模式。
采写 南都N视频记者杨振华 通讯员 绮雯 璟麒
发布于:广东省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