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埋头筑基,三年艰苦奋斗,61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482名队员、81名驻村第一书记、58名金融助理、253名农科科技特派员、265名“三支一扶”人员,不负初心使命,交出满意答卷,为惠州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帮扶力量。备受瞩目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首个三年周期画上圆满句号,惠州在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个崭新的惠州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力推:抓住有效解决惠州城乡发展实际的决策机遇
谁来帮?帮什么?怎么帮?这是全省各地市统筹部署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一般逻辑,对于惠州而言要因地制宜,落到惠州实际。
惠州地处珠三角东北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比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好,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也是鲜明事实。据权威数据,截至2020年底,惠州46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15188户35546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6.57元,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474.5元、24925.1元。
广东省高瞻远瞩作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部署,无疑是惠州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一个鼓舞人心的重大机遇。惠州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围绕促进镇村功能衔接互补、产业发展小散、资金人才不足等突出问题,明确在“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乡村振兴专班指导下落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重点任务,形成以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的推动机制。
与此同时,惠州将纳入全省先行示范镇的49个镇和有下辖行政村的街道分级进行帮扶,其中20个乡镇由市直单位组团结对帮扶,剩余的镇(街)由县(区)结合实际自行组团帮扶,实现61个镇(街)帮扶全覆盖。为保持“党政主导、部门齐抓、社会参与”总基调,实现机构、政策、队伍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惠州还出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打通帮扶工作快速推进“任督二脉”。
磨炼:培育一批了解基层、热爱基层的干部人才
惠州市要求各工作队将时刻绷紧思想的弦作为坚守初心、保持奋斗、完成使命的思想保障,贯彻强化党委领导、坚持党建引领,作为武装各工作队的思想武器狠抓。
一方面,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工作,通过61支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推动组团单位下属党支部与行政村党支部党建共建;一方面,明确建强基层干部队伍等32项重点工作,把工作队队员及驻村第一书记列为单独考核对象进行年度考核,且优秀等次比例不超35%。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俨然成了惠州市培养干部的大平台、锻炼干部的大熔炉。惠州市不但精心选派市直单位优秀干部到县镇乡村振兴一线实践锻炼,也遴选县镇优秀干部到市直重点部门跟班学习。这不仅促进了党政干部队伍社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是帮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
惠州市博罗县烟草专卖局综合管理部后勤物业管理员曾传声派驻柏塘镇后,为应对农产品因疫情滞销开始带货直播,现在是邹光村农产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义务带货员”,评为敬业奉献类“惠州好人”。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四级主任科员邓剑尘派驻惠城区汝湖镇东亚村第一书记兼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以来,随队筹资1500万元,推“物业管理进乡村”、协调发展光伏发电,成了会筹钱懂乡村搞项目的多面手,当选惠州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优秀巾帼队员。三年帮扶,他们改变了乡村,乡村也历练出更优秀的他们。
工作队的拼劲,也激发了镇村党政干部群体争分夺秒干事创业的激情。不但全市“百千万工程”示范镇、村优秀党员干部都去浙江跟岗实训,各县(区)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选调生、村党组织书记也都参加一年一度的集中培训、“百千万工程”专题培训等,工作队与当地党政干部同心同德、携手并进的干事创业好氛围形成了。
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方面确保13810户32959人脱贫人口收入水平及教育、住房、医疗和饮水安全等全部保障到位,另一方面为镇村立业确保长远高质量发展有支撑。
三年里,61支工作队协助入户排查及时发现困难,解决民生之需,安排404个公益性(包括乡村建设临时岗位)岗位,协助实施36个帮扶产业项目,2023年全市乡村经营性资产收益1774.09万元。同时,创新“政府投入+社会保险”防止返贫模式、突发严重困难户对接预警机制,为惠东、博罗、龙门脱贫户购买防返贫商业险,为纳入市监测对象的24户赠送防返贫意外险,筑牢突发风险政策外保障防线。
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三年来各工作队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另有金融助理累计协调发放涉农贷款累计49.81亿元。为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惠州出台《惠州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筹集使用监管办法》规范资金筹集及使用,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驻镇帮镇扶村资金。
三年里,全市实施帮扶项目1872个,建设帮扶车间118个、建成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7个、国家级产业集群2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3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71家、示范家庭农场138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145家。
泰美镇685亩垦造水田项目已完成项目施工、水稻试种,正项目预计可带来约2亿元收入。
在系列举措合力推动下,惠州市“消薄攻坚”固本强基策略见效颇丰,2023年底全市1043个行政村100%实现经营性年收入“10万+”目标,并涌现出蓝田镇瑶族乡甘薯、芦洲镇农文旅、平潭镇淮山粉等一批乡村产业,及以石坝镇三黄胡须鸡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业。
为让村集体、村民切实享受到发展福利,工作队同步忙着产业培训、销路开拓。据统计,三年时间全市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575期,培训脱贫人口8073人,帮助脱贫人口2086人就业,推动被帮扶地区打造“粤字号”农业品牌124个、区域公用品牌15个。
在系列举措合力推动下,惠州市“消薄攻坚”固本强基策略见效颇丰,截至2023年底全市1043个行政村100%实现经营性年收入“10万+”目标,并涌现出蓝田镇瑶族乡甘薯、芦洲镇农文旅、平潭镇淮山粉等一批乡村产业,及以石坝镇三黄胡须鸡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业。
永汉镇嘉义庄农旅综合体新建露营基地。
融合:建成一批宜居宜业、现代便捷的和美乡村
工作队进驻的三年,也是惠州市镇村同治同建同美加快实现的三年。曾经路面坑洼、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村巷消失了,曾经“做梦都想不到”的乡镇社区建起社区文化中心,跳广场舞、打篮球及散步的居民络绎不绝。
如今全市61个示范先行镇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也都踏上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路:创新农村户厕摸排小程序,协助实施“三格化粪池不渗漏”、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等行动,全市9981个农村实现100%集中供水、生活垃圾纳入城乡收运处理体系,全市约60%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环罗浮山等13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越来越美,惠城区汝湖镇、博罗县柏塘镇农房风貌示范带基本形成。
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传承惠州乡土风情,惠州市积极与国内知名乡村建设团队对接,协调温铁军、鲍国志、李晓云等团队到惠州选定示范点并倾力打造示范样板。开展“6·30”活动、“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广泛动员企业、乡贤、村民等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和参与典型村建设。
与此同时,惠州市乡村教育、医疗水平三年迈上新台阶,全市155所城市学校与176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加速推进将“县(区)第二人民医院”打造成县域医疗次中心,城乡公共事业的协同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三年之期已满,第二批工作队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镇域公共服务能力、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抓党建促振兴水平等“五个提升”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惠州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撰文:陈静
来源:南方农村报
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